历任前世
以佛法治国的皇帝
康熙皇帝
纵观历史上的诸伟大帝国,仅有少数能像中国历代皇朝般对政治和文化形成如此重大的影响。几个世纪以来,中国皇朝主导着东亚地区的社会文化格局,影响了从宗教到艺术、从地缘政治到音乐、从语言到食物等一切事物。其中,起着最关键作用的是统领千百万人民的中国统治者,他的每一个谕旨都能对属下臣民的生活构成各方各面的影响。中国历代皇帝均有各自的特色,例如,有些是发明家,有些是创新者,而有一些则是大师级的建筑家或军事战略家等。然而,其中一位皇帝却被视为是文化和宗教的代表,他的仁慈和远见广被赞扬,而其谦卑且无私的天性则备受人民爱戴。这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。
康熙出生后不久,他的父亲清朝顺治皇帝就悄然退位,那时正是佛法开始萌芽的时候。 当时,清朝皇太后由于担心清早期朝廷名誉受损,于是对外宣布顺治皇帝突然驾崩。然而,事实却是顺治皇帝已经在智慧佛文殊菩萨的圣地五台山出家为僧。康熙当时只有六岁,由于年纪尚幼,无法独立治国,所以直至他成年为止,都是在朝廷重臣元老的辅助下管理国家大事。
经过了多年的战乱,康熙正式亲政后给国家带来了亟需的和平与稳定。事实证明,这位年轻的皇帝的确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,他鼓励朝廷百官多读诗书,从而减少宫中内斗。在康熙的支持和推动下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(也被誉为“康熙百科全书”)和《康熙字典》得以问世。在统率军队上,他也表现出同样善巧的做法,在军事战役中对士兵的照顾如同对待其将领一样。
康熙专心治国,勤政爱民,赢得百姓的尊重。他白天上朝理政,晚上又连夜批奏,以确保第二天清晨就可发还奏折。由于忙于国家事务,他甚少将时间花在自己身上,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为百姓谋福利。
康熙热衷佛法,所以在他的支持下,佛法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。这归因于他早年接触佛教,对佛陀法教十分推崇,且对藏传佛教尤感兴趣。他不仅在物资上支持佛法,本身也是一名修行者。此外,康熙也不像许多皇帝,他谦卑对待臣民,从不因自己是皇帝而显现傲慢态度。
康熙一生共六次亲赴五台山。在其中几次的朝圣之旅中,他赞助了法会仪式并做供养,祈求皇室家族能长寿。自此,康熙开创了让西藏僧人进行法会为亲人延年益寿的传统,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此外,康熙皇帝还善用本身巨大的财富资助各种经典的印制,包括泥金写本《藏文龙藏经》。此经汇集般若波罗蜜多教义,至今依然存在。康熙在位期间,也先后出版了藏文和蒙古文的木刻版《大藏经·甘珠尔》。他也赞助了迎请七世达赖尊者安住于塔尔寺的费用。
然而,最能突显康熙资助佛法事业的,当属遍布中国、西藏和蒙古的许多佛教寺院和圣地。他直接参与了这些佛教寺院的建设、维持和修复工作,当中有许多寺院至今依然存在。例如,五世达赖尊者所建的甘丹松赞林寺,就是由康熙所赞助,他还多次前往该地亲自监督寺院的修建工程。后来,康熙还留下遗诏,拨了近四吨库银,用来建造蒙古的庆宁寺。
鉴于康熙仁慈的天性和对佛法的广泛支持,许多高僧和大师门都宣称康熙不仅是一位世俗皇帝,还是文殊菩萨的化身。康熙在驾崩之前曾留下遗诏,要求他的陵墓必须反映出他生前的生活方式。因此,康熙在61岁驾崩后,他的遗体被安置在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陵墓中,上面刻着三十五佛像和其他佛像,永恒地标记着他对佛法的深厚信仰。
康熙的事迹证明了即便不提佛教一词,也可以根据佛法倡导的仁善和纪律来英明治国。事实上,康熙的思维极富前瞻性,他甚至允许基督教传教士建立教堂来传教。康熙执政的时代是一个进步与繁荣的时代,为中国迎来了文化、经济、科学和宗教兴盛的崭新一页。康熙驾崩了几个世纪之后,他的名声依然广受尊重,足以证明他在学术、政治上的贡献和无私的德行。康熙也因此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皇帝之一。